院士论坛

  • 三峡工程优化调度与洪水资源利用问题的思考

    郑守仁;

    三峡工程主要任务是防洪,针对长江流域洪水特性,通过气象水文预报及水库优化调度,科学利用三峡大坝泄洪设施和电站发电机组过流能力,采取预泄措施,在保障防洪安全前提下,合理有效地利用一部分洪水资源,全面发挥三峡工程综合效益.重点阐述三峡工程防洪调度与洪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并对防洪与洪水资源利用问题的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2009年05期 v.42;No.200 545-549+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水利水电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

    曹楚生;

    新理念核心在于利用蓄能运行使电网低谷剩余电能抽水,通过储存转换,变成和再生能源一样,可周而复始、更新使用,解除了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匮乏的困境,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循环机制.这样电网中各种火电水电等机组都可在优良工况下平稳运行,可减少启停次数、对节能减排作用显著.总之,水利水电、火电以及核电、风电、太阳能电等可再生新能源考虑蓄能运行后可使之步入新的境界,对促进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十分有利.

    2009年05期 v.42;No.200 550-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 现代农业高效用水技术研究发展趋势与重点

    许迪;龚时宏;

    在阐述现代农业高效用水技术研究发展趋势与特征基础上,提出相关研究重点与内容.现代农业高效用水技术研究发展趋势与特征主要表现在:研究目标趋于综合性,研究手段与方法趋于多元性,研发方式趋于技术升级与系统集成.基于高新技术对传统技术和产品进行升级改造成为支撑农业节水可持续发展的亮点所在,创制绿色节能产品与材料成为促进农业节水产品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前提条件,生物(理)节水、精量灌溉节水、非常规水开发利用成为现代农业高效用水技术研究重点,技术系统集成与发展模式构建成为推动农业节水社会、经济和环境实效的重要保障措施.应从前沿技术、关键技术、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及其发展战略与对策等方面入手,系统开展农业高效用水技术研究与创新,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体系.

    2009年05期 v.42;No.200 554-558+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5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微咸水灌溉技术与土壤水盐调控方法

    王全九;毕远杰;吴忠东;

    微咸水开发利用不仅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而且有利于地下水资源更新、淡水存储和环境生态建设与保护.微咸水灌溉带入农田大量盐分,改变土壤物理和化学特征,影响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及作物生长过程,这些是合理科学而安全利用微咸水进行农田灌溉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因此微咸水灌溉条件下的土壤水盐分布特征及水盐调控方法研究,对于微咸水灌溉条件下维持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分析当前研究现状并提出今后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为微咸水安全利用提供参考.

    2009年05期 v.42;No.200 559-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9K]
    [下载次数:9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0 ]
  • 变化环境下的涝渍灾害研究进展

    谈广鸣;胡铁松;

    全球气候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剧烈干扰使得涝灾在水灾损失中所占的比例呈增长的新趋势.从涝渍灾害致灾因子、内涝积水量形成机制与汇流过程描述涝渍胁迫条件下的水分生产函数、涝渍灾害控制标准、除涝排渍工程控制运用规律及涝渍灾害风险分析6个方面评述了变化环境下的涝渍灾害研究进展,并从涝渍灾害致灾因子的变异规律、孕灾环境的演变规律、承灾体的响应规律和除涝排渍工程控制运用规律4个方面,阐述了变化环境下的涝渍灾害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2009年05期 v.42;No.200 565-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9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城市河涌泥水环境综合治理方略

    杨国录;赖佑贤;陈士强;陈永喜;童忠尧;

    针对城市河涌泥水环境问题提出河涌人文、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分析了城市河网型河涌特性、水域污染特性、河涌污染淤积特性以及水域各支流河涌污染水质的关联性,归纳出河涌综合治理的六大关键问题,明确外部环境治理为先,内部系统治理为次,健康河涌源动力为果的工程建设时序.详述了点源截污和雨污分流的工程措施,提出利用"潜入式曝气紊凝水净化技术"实施河涌大尺度污染水体的快速净化方案,提出"泥沙聚沉及水沙分离技术"方法解决河涌快速清淤问题,提出"淤泥燃料资源化处置技术"解决高含水率淤泥的处理和处置问题,提出"固定繁衍微生物污水无泥净化技术集成系统",建立河涌自循环补水体系来解决河涌可持续发展的健康问题.

    2009年05期 v.42;No.200 572-576+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8K]
    [下载次数:5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流域水量水质耦合水资源配置

    张万顺;方攀;鞠美勤;王艳;王彩艳;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问题,传统的水资源配置研究中缺乏对水质因素的充分考虑.选取汉江中下游为研究区域,建立了汉江中下游水量水质耦合模型.依据流域产流、产污的特征,考虑水系的特征和完整性以及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状况,兼顾行政区划的完整,结合水功能区划及水功能区的管理要求,将研究区域按河道内外划分为若干个河段和箱体.箱体内产流利用新安江三水源模型,产污考虑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建立箱体水量水质模型;河道内采用水动力学水质一维河网模型,计算河道水质输移转化.该模型定量地研究了水资源系统水量和水质变化,为拟定和优化水资源供给配置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2009年05期 v.42;No.200 57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9K]
    [下载次数:8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SCS模型在流域尺度水文模拟中的应用

    洪林;罗琳;江海涛;

    流域的产汇流是很复杂的水文过程,也是水文水资源领域的主要研究对象,采用SCS模型对我国湖北省漳河灌区新埠河-桥河流域的水文过程进行模拟研究,并根据该流域实际水文情况和下垫面条件,对模型进行改进.通过对SCS产汇流模型参数和结构进行调整,可以大大提高模型效率.将改进后的模型应用于该流域水文模拟,模型应用结果表明:率定期产流合格率可以达到75%,汇流合格率达到87.5%;检验期产流合格率达到80%,汇流合格率能够达到75%,大大改善了模型模拟效果.

    2009年05期 v.42;No.200 582-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下载次数:9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用PIV测量含淹没刚性植物明渠水流流速场

    吴福生;姜树海;邢磊;杨雪林;

    含植物河道流速的分布很复杂,植物的种类、刚度特性、分布情况以及高度等都将影响到河道水流流速分布.目前,对含有植物明渠流流速分布的研究大多是逐点测得的过流断面上垂线沿流向的纵向流速分布,极少有人对含有植物明渠流的全场流速进行有效的测量研究.为了准确把握含植物河道水流的流速分布,对含植物河道水流进行全场的流速测量显得尤为重要.叙述了采用现代先进的测试手段,用标准PIV测量含淹没刚性植物明渠水流沿流向垂直平面内的流速场分布规律,以期能给人以新的认识.

    2009年05期 v.42;No.200 587-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8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灌水定额对玉米膜孔灌氮素转化影响试验

    费良军;脱云飞;董艳慧;

    为揭示灌水定额对膜孔灌玉米农田土壤氮素运移转化特性,通过非线性回归法对不同灌水定额玉米膜孔灌施肥试验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膜孔灌玉米农田土壤硝态氮及其转化量和转化率、土壤铵态氮及其转化量和转化率与灌水定额和运移转化时间的经验公式.分析检验表明:经验公式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100,标准误差很小,且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该经验公式可以反映膜孔灌条件下不同灌水定额的土壤氮素运移转化特性,该研究为提高膜孔灌氮素利用效率奠定了科学基础.

    2009年05期 v.42;No.200 592-595+6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一个基于DEM的半分布式水文模型

    孔凡哲;王小赞;

    以自然分水线划分子流域,利用克利金插值法由雨量站雨量插值各子流域中心点的雨量代替面雨量.模型中分别利用初损后损法、分布式单位线和指数消退模型计算产流、直接径流过程和基流过程.为了考虑洪水特性对河道汇流模型参数的影响,采用动态参数马斯京根模型演算各段河道洪水.在河南省干江河流域的应用结果表明:29场洪水中,洪峰流量相对误差小于20%的为93%,洪量相对误差小于20%的为97%,峰现时间误差小于2 h的为100%,确定性系数大于0.7的为90%.

    2009年05期 v.42;No.200 596-6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下载次数:5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棚内气象数据的冬季大棚番茄蒸腾计算

    董斌;孙宁宁;罗金耀;

    彭曼-蒙特斯方程(P-M方程)在大棚温室的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困难是气孔阻力rc和边界层空气动力学阻力ra的测量和计算.根据空气动力学方程和能量平衡方程,提出了冬季大棚温室作物叶-气系统中叶片层流边界层阻力rb、冠层上方湍流边界层阻力rg、空气动力学阻力ra和叶片气孔阻力rc的计算公式,并结合棚内实测数据计算了rc和ra的特征值(75 s/m和96 s/m).利用P-M方程模拟计算了冬季大棚番茄作物蒸腾速率,并与实测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冬季大棚番茄作物日蒸腾速率的实测值和模拟值基本一致.

    2009年05期 v.42;No.200 601-6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改进SWAT模型的区域蒸发蒸腾量模拟

    王建鹏;崔远来;

    运用改进的SWAT模型,以漳河灌区三干渠内杨树垱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针对"间歇灌溉"、"淹灌"、"薄浅湿晒"3种不同灌溉模式下的流域内ET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ET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淹灌"、"间歇灌溉"、"薄浅湿晒",同种灌溉模式下ET随水稻种植面积比的增加而增大.对3种灌溉模式下的稻田ET分项(植株蒸腾、稻田水面蒸发、稻田土壤蒸发)模拟分析表明,3种模式下植株蒸腾比较稳定,维持在37%~40%;"间歇灌溉"和"淹灌"模式下的稻田水面蒸发占稻田ET的55%以上,而土壤蒸发只占6%和0.4%;"薄浅湿晒"灌溉模式下稻田水面蒸发和土壤蒸发分别占33%和27%.

    2009年05期 v.42;No.200 605-608+6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8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气候变化对水稻灌溉需水量的影响——以高邮灌区为例

    罗玉峰;彭世彰;王卫光;缴锡云;孙勇;韩冰;

    采用FAO56推荐的方法计算了江苏省高邮灌区1955~2007年的水稻灌溉需水量,并通过Mann-Kendall检验对其长期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合气象因素的变化趋势,分析了气候变化对高邮灌区水稻灌溉需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气温上升和相对湿度下降,在过去的50余年中高邮灌区水稻生育期的参考作物腾发量呈显著上升趋势,在降雨基本无变化的情况下,灌溉需水量有上升的趋势.在不减少灌区水稻种植面积的条件下,应通过节水措施减少水量损失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尽可能地满足灌溉需水要求,降低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提高水稻灌溉管理水平、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009年05期 v.42;No.200 609-6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9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0 ]
  • 施肥与作物类型对旱作农田氮磷径流流失的影响

    焦平金;许迪;王少丽;王友贞;汤广民;

    基于汛期降雨径流试验,研究施肥与作物类型对旱作地表径流氮磷流失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底肥施用与否对作物生长中后期的表土氮磷浓度及不同形态氮磷浓度和流失量的影响均不显著.作物类型显著影响地表径流深、土壤侵蚀量、颗粒态氮径流浓度和流失量及颗粒态磷流失量,其中径流深的大小顺序为裸地>棉花>玉米>黄豆,土壤侵蚀量与颗粒态氮磷流失量的大小顺序为裸地>棉花≈玉米.地表径流深、土壤侵蚀量、颗粒态氮磷流失量与作物叶面积指数显著负相关,颗粒态氮磷流失量分别与地表径流深和土壤侵蚀量显著正相关.

    2009年05期 v.42;No.200 614-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4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土壤水非均匀流动网络特性实验

    朱磊;周清;王康;

    土壤中的优先流是指土壤在整个入流边界上接受补给,但水分和溶质绕过土壤基质,只通过少部分土壤体的快速运移.优先流的产生是由于土壤中往往存在大量的根孔、虫孔等大孔隙以及裂隙等.搞清优先流对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对于深入认识入渗补给过程、准确评价地下水补给资源以及地下水污染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大分子染色材料(Brilliant Blue FCF)及根据碘与淀粉反应显现出蓝色的原理,设计实施了土壤中非均匀水流运动的室外染显色示踪实验,研究了土壤水非均匀流动模式,验证了优先流的水流通道网络特征.

    2009年05期 v.42;No.200 618-621+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干旱内陆河流域月径流的神经网络模拟

    霍再林;冯绍元;王凤新;康绍忠;

    针对干旱内陆河流域地表径流形成、消耗的特点,采用1956~2003年的水文气象、灌溉用水等资料建立了用于模拟出山口月径流量、下游径流月径流量的分布式神经网络(ANN)模型。模型的输入为各子流域及中游本月降水、潜在蒸发蒸腾量、上月降水、潜在蒸发蒸腾量、中游灌溉面积、灌溉定额,输出为月径流量.检验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分布式ANN模型可以有效模拟干旱内陆河流域月径流,模型用于模拟子流域出山口径流的误差为0.18×107~0.42×107m3,用于模拟下游径流的误差为0.52×107m3.与单一ANN相比,尽管分布式ANN的输入不需实测出山口径流,但模型的精度没有明显减小.分布式ANN为研究干旱内陆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农业活动对地表径流过程的影响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2009年05期 v.42;No.200 622-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SWAP和SWAT在柳园口灌区的联合应用

    刘路广;李小梅;崔远来;

    以河南柳园口灌区为背景,利用SWAP和SWAT分别建立模型,并进行了率定和验证.利用SWAT模型提取各水文响应单元的水平衡要素作为SWAP的输入,实现作物产量的空间分布式模拟.联合应用SWAP和SWAT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灌溉水源及作物种植结构下灌区水平衡要素、作物产量和水分生产率的变化规律以及水分生产率随尺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区域平均蒸发蒸腾量、产水量、土壤含水量变化、渗漏量都随着井灌面积比的增加而减少,合适的井灌面积比有利于控制适宜的地下水埋深,从而减少潜水蒸发损失,防止由于地下水埋深过深而导致取水困难;现有水稻种植区改种旱稻,区域平均蒸发蒸腾量、产水量、土壤含水量及渗漏量都减少,但变化幅度较小,同时水分生产率降低;现状条件下随着尺度的增大,灌溉水分生产率增大,蒸发蒸腾量水分生产率稍微降低,毛入流水分生产率变化不大.

    2009年05期 v.42;No.200 626-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下载次数:5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海河流域典型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彭涛;陈晓宏;

    根据河口生态系统健康内涵,建立了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即构建了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了生态系统健康等级及标准,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提出了基于计点模型的河口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方法.以建立的评价模型对漳卫新河河口进行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揭示漳卫新河河口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以及形成原因,并提出河口生态恢复和科学管理的建议.结果表明,漳卫新河河口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为0.355 3,处于不健康状态,流域水资源过度开发、污染物大量排放等不合理人类活动是造成河口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的主要原因.

    2009年05期 v.42;No.200 631-634+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9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水土保持构建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地位及模式

    李怀有;

    论述了黄土高塬沟壑区水沙在时空分布、功能和效益上的差异性,提出通过对径流的调控实现对泥沙的调控,径流的调控利用就成为构建协调的水沙关系的主要技术手段.首次提出了基于径流调控利用的多元综合治理模式,以汇水单元为径流调控利用单元,在治理顺序上,根据治理效益依次按照塬面、沟谷、阴坡、阳坡的顺序进行治理.采取"调蓄汛期径流,减少入黄泥沙"是构建黄土高塬沟壑区水沙调控体系的技术关键,也就是就地拦蓄汛期的雨洪资源,达到就地截留、入渗、集蓄、转化或利用,大幅度减少泥沙的流失,减轻黄河下游泥沙淤积危害.同时分析了该区水土流失具有径流的主导性、多因子、多单元、多手段、多效益和多目标的特点,总结出了20种径流泥沙调控利用范式,该模式已在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中得到推广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9年05期 v.42;No.200 635-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GIS和PCA的冬小麦需水量影响因子分析

    王景雷;孙景生;宋妮;陈智芳;

    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各因子之间由于存在相关性,不仅难以满足传统的回归分析方法对独立变量的要求,而且会影响大尺度数据处理的运行效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GIS技术,对影响作物需水的主导因子进行识别分析.结果表明:热力因子和水分因子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影响作物需水量的第1主成分,其空间分布呈西北到东南逐渐升高趋势;第2主成分主要为动力因子,基本上是从西向东逐渐增高;热力因子的生育期平均最高温度为第3主成分,在石家庄、邢台等地出现一相对低值区;而第4主成分坡向的空间分布没有明显规律,低值区与高值区相互交错,但都是在地形变化较大的地区,表明微地形也具有一定影响,但其贡献率仅为总信息量的6.64%,不考虑其影响也能反映华北地区冬小麦需水量空间分布大的趋势.

    2009年05期 v.42;No.200 640-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灌溉用水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

    彭致功;刘钰;许迪;王蕾;

    选择北京市大兴区为研究区,结合不同水管理模式下水资源转换数据,并参考和吸收有关成果经验,遵循科学性、综合性、可操作性、一致性、可比性及目标性等原则,从灌溉用水效率、主要作物水分生产率、区域耗水量、区域用水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水资源水质等6个方面构建了灌溉用水管理指标体系.相关性分析表明:所构建的灌溉用水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彼此间存在信息重叠问题;为解决指标体系全面性与独立性问题,提出了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灌溉用水管理评价方法,并利用Kolmogorov-Smiromov(K-S)正态分布检验概率(Pk-s)对综合主成分得分分值的统计分布进行了非参数检验,在此基础上获得不同用水管理模式下灌溉用水管理评价分类.

    2009年05期 v.42;No.200 64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浅论黄土高原集雨补灌农业的地位与作用

    赵西宁;吴普特;冯浩;汪有科;

    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并存是制约黄土高原经济发展的两大瓶颈性因素.集雨补灌农业作为雨水利用的更高发展阶段,更加强调了从时间和空间2个方面对有限雨水资源实施主动调控与利用.大量研究与实践证明,集雨补灌农业不仅是黄土高原不可缺少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形式,也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黄土高原旱地农业持续发展的一种综合模式和战略性措施,是对旱地农业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另外,具有工程化、科技化、规模化内涵的集雨补灌农业也已经成为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黄土高原集雨补灌农业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将会持续深入,其技术发展更加依赖于高新技术的支撑与应用.

    2009年05期 v.42;No.200 649-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典型灌溉模式下灌溉水利用效率尺度变化模拟

    谢先红;崔远来;

    为探讨灌区水分利用效率的尺度特征以及适宜的灌溉模式,以湖北漳河灌区为背景,基于改进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得到"间歇"灌溉和"薄浅湿晒"灌溉模式下不同尺度水平衡要素和作物产量分布.结果表明,2种灌溉模式下的灌溉水分生产率和毛入流水分生产率在小于一临界尺度时,都随尺度增大而增大,当大于此临界尺度后,则处于平缓甚至有下降趋势."薄浅湿晒"模式比"间歇"模式节约灌溉水量19%左右,而灌溉水分生产率提高约1 kg/m3.因此对于漳河灌区,"薄浅湿晒"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节水灌溉模式.

    2009年05期 v.42;No.200 653-656+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地下滴灌水氮耦合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刘洪光;郑旭荣;何新林;王振华;

    通过5个不同灌溉水平5个不同施肥水平进行通用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进行编码,对地下滴灌棉花进行小区试验,收获后测定棉花籽棉干物质产量,分别以籽棉产量(Y)和干物质产量(Ym)为因变量,灌水量(W)、施肥量(纯氮N)、灌水量平方(W2)、施肥量平方(N2)、灌水量乘以施肥量(W×N)为自变量,利用李比希二元协同作用模型构建地下滴灌棉花水肥耦合作用的产量模型,分析得出:施肥量对棉花籽棉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增加的作用大于水的作用,肥的增长区间比水的增长区间狭窄,水肥交互作用对棉花籽棉产量和干物质产量的增加较为明显.

    2009年05期 v.42;No.200 657-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3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混合蚁群算法在水库群优化调度中的应用

    陈立华;梅亚东;杨娜;魏婧;

    针对梯级水库群优化调度问题的特点,建立蚁群算法求解多阶段最优化问题数学模型.把水库的运行策略转换为水库水位变化序列,通过一定的编码形式分别将其表示人工蚂蚁的路径.人工蚂蚁在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按预定的目标函数评价其优劣.针对蚁群算法在优化过程中出现搜索时间较长和早熟停滞现象,提出了具有变异特征混合局部优化算法的蚁群系统(MSA-ACS).然后将MSA-ACS和蚁群系统(ACS)分别用于求解雅砻江梯级优化调度问题,通过对优化结果和计算时间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改进方法的有效性.该改进方法获得了比较满意的解,不仅能提高蚁群算法的收敛性能,还能增强解的稳定性.

    2009年05期 v.42;No.200 661-664+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5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TMDL技术在东湖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王彩艳;彭虹;张万顺;李志军;

    TDML是一种在国外推行的水污染控制与管理技术,已引起国内部分科研设计部门和管理部门的关注.本文依据经典的TDML定义,结合武汉市东湖水体的实际,进行了TDML方法的应用初探.针对东湖的富营养化,对其进行TMDL研究.根据文献资料和东湖的实际情况,确定以总磷、总氮、COD为主要污染指标,依照TMDL实施的5个步骤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确定东湖各子湖泊的污染负荷分配,分别针对不同子湖泊的污染状况提出侧重点不同的改善措施.点源污染应将重点放在沿岸污染工业的治理上,而面源污染则涉及到沿岸的土地利用类型,以底泥污染为主的湖泊要实施一些诸如挖出底泥或生物控制等措施.

    2009年05期 v.42;No.200 665-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8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二元水循环的河流生态需水综合评价

    张亮;何新林;赵琪;郝瑞;汪宗飞;

    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使流域内水文循环产生了二元分化,天然、人工水循环的此消彼长,改变了水资源在人工绿洲、天然绿洲及过渡带之间的时空分布和转化条件.以玛纳斯河流域为例,通过考虑水的天然循环与人工水循环(二元水循环),后者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耗水率、污水排放浓度影响,探讨了二元水循环下河流生态需水"质"与"量"的综合评价,以区别以往仅从天然水循环(一元)出发评价河流生态需水的缺陷.建立了二元水循环下的河流生态需水的水量与水质计算方法,实现了对玛纳斯河流域河流生态需水水量与水质的综合评价.

    2009年05期 v.42;No.200 669-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5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闸门对河道污染物影响的模拟研究

    阮燕云;张翔;夏军;张永勇;张洪斌;

    通过明渠水槽模拟的闸门调控实验,初步认识了闸门影响下污染物迁移转化波形分布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合理调度,闸门在一定开度下可以起到既保证上游污染物通过闸门、减少闸前污染物质的聚集,又可降低闸下河道沿程的污染物浓度分布的作用,为进一步在实践中确定合理的考虑污染控制的闸坝调控方案提供了实验依据.为进一步认识闸门调控下污染物迁移规律,本文采用实验数据,建立了模拟河道流量、闸上游水位、闸前污染物浓度、闸门高度与闸下游各断面的污染物浓度之间复杂非线性关系的BP神经网络模型,网络学习和检验都取得了较高的精度,表明了人工神经网络在闸门对河道污染物影响的模拟与预测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2009年05期 v.42;No.200 673-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利用城乡废弃资源提高土壤保水保肥功能

    杜璇;冯浩;杜健;杨晓波;

    以生活炉渣、建筑废料、生物秸秆等城乡废弃资源为原料,制备一种面向节水农业的环保新产品———土壤扩蓄增容肥.实验结果表明:在棉花苗期,6种土壤扩蓄增容肥配方的节水效果较土对照高300倍,干物质积累增加4.77%~50.00%.6种配方的皮棉产量均比对照高,增产幅度为4.70%~14.25%,纤维物理性状有所改善.产量高低顺序依次是,玉米秸秆>小麦秸秆>生活炉渣>秸秆木炭>建筑废料>煤矸石>CK.利用城乡废弃资源生产的扩蓄增容剂,不仅能改良土壤物理和化学性状,更是棉花增产、优质、节水、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9年05期 v.42;No.200 67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