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鎏洋;马玉梅;陈仲伟;郭祥;朱东海;邹旭东;
虚拟同步机(virtual synchronous generator,VSG)因能够提高新能源发电系统主动支撑电网的能力,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随着新能源比例的升高,电网强度逐渐降低,系统的稳定性可能因VSG传输的有功功率超过其有功传输极限而受到不利影响。忽略功率耦合因素影响将给VSG的有功传输极限分析带来一定的误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建立了VSG的基本模型,并基于所建模型再次强调了有功传输极限与功角稳定性的关系。然后针对不考虑和考虑功率耦合影响2种场景,分别分析了线路阻抗角、功率因数角对VSG有功传输极限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不考虑功率耦合时,增大线路中阻性成分可以提高VSG的有功传输极限,而考虑功率耦合时,VSG发出一定的无功功率可以增大其有功传输极限,若VSG吸收无功功率则会起到相反的效果。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2023年01期 v.56;No.310 89-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史敬祥;潘尚智;宫金武;查晓明;
高效率、紧凑化的单相逆变器在光伏、电动汽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需求。飞跨电容多电平逆变器可以显著减小无源滤波电感的体积,着重分析了功率器件的损耗特性,明确了多电平电路的效率优势,并说明了采用硅基器件的可行性。针对传统级联自举驱动存在的驱动电压跌落问题,提出了一种阵列自举驱动电路。该电路利用多电平电路的固有特性,构造了阵列自举二极管网络,从而为高端驱动器提供低压降的辅助充电回路,缓解了电压跌落问题,保证了变换器高效、可靠运行。最后,设计了一台1.2 kW的实验样机,逆变器级峰值效率为98.6%,功率密度约为0.003 W/mm~3(50 W/in~3),验证了分析设计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2023年01期 v.56;No.310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8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苟家波;李胜;戴炜;杨勇波;彭冲;李锡林;
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提高,电力系统逐步呈现出电力电子化特性。以并网逆变器为主导的孤岛微电网系统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种类似于同步发电机的变流器摆动方程被建立,并广泛应用于孤岛微电网的暂态稳定性分析,但其忽略了由公共耦合点电压突变引起的锁相环频率突变。首先,推导了传统的孤岛微电网二阶数学模型,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发现现有模型存在一定的误差和时延,进一步发现误差是扰动瞬间产生的频率突变所致。通过计算频率突变量对既有的传统二阶数学模型进行修正,提高了暂态扰动下的数学模型精度。同时,分析了不同扰动对系统同步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最后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和RT-Lab硬件在环实验对所提出的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
2023年01期 v.56;No.310 106-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6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钟启迪;卢亚军;李翼翔;刘琳;田震;查晓明;
作为新能源并网的重要接口,逆变器在新能源场站中得到大量应用。然而,由于逆变器控制复杂,对大规模的并网逆变器群难以直接进行理论分析与仿真计算。为了便于分析多逆变器系统的动态特性与稳定机理,有必要在保留逆变器主导特性的前提下研究并网逆变器的等值建模方法。基于哈密顿作用量的同调等值方法可实现逆变器群的模型聚合,且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利用哈密顿原理,推导出了基于逆变器传递函数的同调判据,并将判据简化为基于幅频响应的小信号等值判据。该判据具有较好的解析性和实用性,可为大规模逆变器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提供模型简化依据。最后,针对5台逆变器组成的并网系统,基于所提出的传递函数判据实现了分群等值,通过对比等值前后的模型响应特性,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2023年01期 v.56;No.310 114-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下载次数:5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唐钰政;刘书铭;张博;王毅;郑晨;
在电容补偿装置接入的电网场景下,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补偿性能会受到严重影响。为此,研究了电容补偿装置和有源电力滤波器共同接入电网运行时,电网强度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首先,建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诺顿等效电路。然后,在并联电容补偿装置接入后,分析了负载电流检测位置不同时,电网阻抗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弱电网条件下,系统会发生谐振并恶化有源电力滤波器的补偿效果,同时随着电网强度的降低,谐振频率有向低频段移动的趋势。针对产生的谐振问题,提出了一种引入虚拟阻抗的谐振抑制策略。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引入虚拟阻抗谐振抑制策略的有效性。
2023年01期 v.56;No.310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2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